【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擘画生态文化新蓝图③】全国首创“海上大熊猫”救护基地 奏响人海和谐美丽新乐章-尊龙凯时app官网

  •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ag尊龙凯时中国ag尊龙凯时中国官网首页 >   新闻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擘画生态文化新蓝图③】全国首创“海上大熊猫”救护基地 奏响人海和谐美丽新乐章
更新时间:2023-12-31 10:46:01

编者按:创建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是推进福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充分展现福建在推动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为和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由福建省林业局指导,中国网海峡频道策划推出“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擘画生态文化新蓝图”主题采访活动,对2023年度“第三批福建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进行实地采访,呈现福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中的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海浪拍打金黄沙滩,绿树装点环岛岸线,白鹭翱翔在碧海蓝天之上。在福建厦门海沧大桥西段腹下,有着一座安静却充满生机的无居民海岛火烧屿,它是厦门西海域最大的无居民海岛,也是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所在地。常年都会有数十只中华白海豚栖息于其周边海域,玩闹嬉戏。

image.png

捕鱼的中华白海豚 海洋三所供图

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是我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厦门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流传着“海豚救渔姑”的美丽传说,中华白海豚也被闽台一带人民亲切地称为“妈祖鱼”“镇港鱼”。

中华白海豚生性活泼,喜欢栖息在亚热带海区的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由于活动范围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城市发展建设、渔业捕捞、海上航运及意外搁浅等因素,都有可能让中华白海豚种群受到威胁。为保护这一珍稀海洋物种,厦门市政府于1997年建立全国首个省级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并于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多年来,基地承担着厦门及闽台周边地区珍稀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救护任务,通过科学提升救护繁育技术、引进先进海洋物种救护人才、大力宣传海洋科普知识等方式,打造科学式综合式的海岛生态基地,奏响人海和谐的美丽新乐章。该基地也因此被评为2023年度第三批福建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

image.png

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海豚救渔姑雕塑 保护区供图

坚持科学救护,两只受伤海豚已初步恢复健康

科学救护是保护海洋生态发展的关键。基地由救护馆、繁育馆、中华白海豚科普馆组成,是集厦门珍稀海洋物种科普教育、学术交流、珍稀海洋物种救护、学术科研实验和生态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基地建设之初,面临着许多困境,作为全国首家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没有可参考的先例,包括白海豚的救护驯养、硬件配备、施工建设等方面都是一项项艰巨的挑战。”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主任蔡立波介绍。

科学化、精细化的救护繁育是白海豚保护基地的工作理念。目前,救护馆中养护着两只受伤的瓶鼻海豚,分别为北宽吻海豚与南宽吻海豚。据了解,这两只海豚因在渔网附近“捡漏”觅食,被误捕受伤。当基地接到海豚救援任务,基地救护组、海洋三所专家组及成员单位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到救援现场,对海豚的伤情进行初步鉴定、救助,包括安抚情绪、补充水分、伤口消毒敷药等处理。随后三方人员对海豚实际伤情进行全面会诊,并决定将其转移到基地接受进一步的救护。

image.png

救护馆里两只受伤的瓶鼻海豚,目前初步恢复了健康 邵晴 摄

瓶鼻海豚的形态和习性与中华白海豚接近,对于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养护好它们,基地工作人员在设备升级和人员配置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监测与宣教科科长许静介绍,为了海豚们能够又快又好地康复,每天的体检和饮食都是必不可少的。“设备维护是很重要的,例如台风天岛上有时会停电,维生系统会随之停止运行,海豚池中的水质就会变质,威胁到海豚健康。要维持池里的良好水质,救护员必须24小时定时巡池,时刻观察海豚的生活状态,包括清洁池壁、筛排池中的贝壳片、小石子等尖锐物。”基地驯养员表示,经过精心养护,两只海豚如今已初步恢复了健康。

发挥科普基地作用,传递教育力量

“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科普馆是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主题科普展馆,馆内珍藏中华白海豚、中华鲟、文昌鱼等珍稀物种实体标本150余件。”许静介绍,中华白海豚科普馆是白海豚保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系统性为参观者科普中华白海豚生存进化、形态特征、系统构造等内容,以及展示厦门海域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珍贵资料,以科普教育的力量,传承海洋生态文明。

image.png

科普馆中讲解员为小朋友们介绍中华白海豚情况 保护区供图

基地于2022年被福建省少工委评为“福建省红领巾校外体验示范基地”,是厦门市民和中小学生开展海洋科普教育的前沿阵地。基地多次承办各类大型海洋科普宣传活动,每年接待夏令营、冬令营、研学团队等1000余人。除此之外,在鲸豚救护方面,2015年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曾在基地开展全国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网络成员单位的培训,共同探讨鲸豚救护技术规范,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新动力。

image.png

鲸豚救助培训现场  保护区供图

共创科研交流平台,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以中华白海豚保护为抓手,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交流,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基地自投入运营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养护设备,并积极探索先进的救护技术,受到国内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厦门保护区与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海洋三所、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以基地为交流平台,开展海豚声纳特性认知研究、瓶鼻海豚动物行为学研究等工作。

厦门作为中国独特的“豚在城中,城在海上”城市,极具特色,吸引了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北京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也门渔业官员、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海洋生态保护项目组官员等国内外团队前来调研和交流学习,就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及资源共享。相关的科学调研和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基地救护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2011年至今,基地共救护瓶鼻海豚、海龟、中国鲎等珍稀海洋物种20余只,目前有2只瓶鼻海豚和4头海龟还在基地康复和暂养。

筑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警戒线”,守好可持续发展“生命线”。“保护中华白海豚对于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并参与到保护珍稀海洋动物的事业中,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蔡立波表示,未来,基地将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提升改造,全面推进基地科普教育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品牌。(邵晴)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